首页 > 委属单位话发改

新质生产力及其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4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紧密结合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开创性、系统性概括,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演进趋势、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框架,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理论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拓展创新,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也为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备构筑了坚实支撑。
  目前,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就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有研究指出,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还有研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集成的精粹,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就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学者强调,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还有学者指出,从“供给”看,我国在生产力发展实践和认识维度取得重大进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需求”看,我国现代化事业对生产力持续发展具有内在需求,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转变以及科技产业变革则引致了生产力形成源泉和表现形态的变化。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研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演进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还有学者强调,要在积极应对安全、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层面挑战的基础上,从技术变革、数字化转型、绿色化生产、政策和制度的创新等多维度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又指导新的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思想体系。本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理论贡献进行阐释,以论证这一重要范畴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相关重要范畴的关系为突破口,就新质生产力对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内容和理论框架的深化发展进行探析。
  一、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重要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历史逻辑
  第一,新质生产力生成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类以往所经历的生产力发展和变革,都需要通过漫长的物质、技术和时间积累,才能到达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的进程可知,生产力“质”的飞跃,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处于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关键变革时期。新质生产力正是在前几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孕育,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所呈现出的先进质态。换言之,传统生产力是基础,其转型升级有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关键,其创新发展有助于为传统生产力提质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抛弃传统生产力,而是要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等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基因,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科技创新是催生生产力“质变”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蒸汽机时代,纺织机的发明和水力的应用,使劳动过程中克服了劳动者体力的限制,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电气化时代,冶炼技术、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密集型、批量化、高能耗的粗放型生产中进一步得到解放;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崛起,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量变”,也需要大胆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从而达到“质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能否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取决于能否率先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先进的生产力质态。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竞相涌现。
  (二)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多种要素相互联结、组合,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有机系统。生产力会随着生产本身的进步、人的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提升,生产要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要求其基本组成要素也作出相应的优化和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使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包括工业机器人、光刻机、工业互联网和云服务等智能、尖端软硬件设备;需要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包括以高链接性、强渗透性和泛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数据、信息等数字化对象。同时,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只有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才能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进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抑制器”。
  新质生产力作用于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破除瓶颈障碍;新型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从培育、催生到全面突破、跨越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实践逻辑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历经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书写了经济飞速增长的壮丽篇章,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必须认识到,通过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改革和治理体系,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招。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区域内部,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整合。一方面,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依赖于各国间的深度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又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在关键技术、人才、市场、政策等多维度展开较量,力求在全球科技经济版图中占据有利地位。换言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既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在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 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前沿技术保障和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植根于技术进步的历史轨迹、生产要素结构的深刻变革、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制度的适应性演化之中。这一逻辑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结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要素构成、运行机制、演进方式等重大问题作出开创性回答,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充分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构成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换言之,生产力发展不仅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基本组成要素,还会受到诸如自然、管理、科学技术等其他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中,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尤为重视,认为科学技术可以通过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通过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创新性解读与拓展,不仅准确捕捉到了生产力发展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特征、新规律,也为理解和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论支撑,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构成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第一,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诚然,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以其强大的创新力、渗透力和颠覆性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劳动过程和产业形态。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不再仅仅将科学技术视为劳动者技能的延伸或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一部分,而是将其作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
  第二,肯定了新型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重要价值。当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信息和数据等新型要素的价值愈发凸显,成为链接各个生产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驱动智能决策的基础性资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凸显了知识、信息和数据等新型要素的地位作用,充分反映出先进生产力质态构成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高度重视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鼓励通过灵活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激励机制、开放的创新生态等,广泛激发和释放主体活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构成的认识进行了系统性、多层次的拓展。
  第三,赋予了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新的内涵。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资本要素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土地要素不仅指物理空间,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数据空间、虚拟空间等新型空间资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赋予这些传统要素以新的涵义和特性,并将其作为支撑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系统运行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各要素既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如要促使生产力发挥出最大化的动能和整体性的效能,就必须实现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和最佳结合。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虽然提出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决定因素,但就如何系统地考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以及就实现路径,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并具体说明。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从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机制、运行手段、运行环境等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和丰富。
  第一,对运行机制的动态性进行生动演绎。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或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它们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等)之间通过深度交叉融合、迭代升级,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模式、产业链条和价值创造体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例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智能制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又如,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结合,孕育出共享经济、远程办公等新业态,重塑了服务行业的生产方式。因此,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单个要素的技术进步与效能提升,更要重视要素间的耦合效应和系统整体的优化升级,以实现生产力系统的高效、协调运行,进一步揭示出生产力系统在当代社会的动态演化特性。
  第二,对运行手段的进步性进行前瞻判断。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再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全面联网,无一不在重塑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作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工具,也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支持,赋予生产系统前所未有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之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变化,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对信息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革有着深刻洞察,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
  第三,对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进行客观分析。面对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勇气和魄力,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生产力系统运行环境所面临的形势、机遇、挑战等作出准确判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塑造了大国经济自主自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范式。
  (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质上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犹如生物体进化,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是新陈代谢过程,生产力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繁衍出新生力量。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不但将对生产力的理解从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推进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生态新内涵,也在发展历程、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演进方式的认识进行了丰富拓展。
  第一,深化了对演进规律的认识。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如上文所述,发展新质生产力遵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对生产力发展“破旧立新、以新带旧”的演进规律作出深入阐释,生动描绘了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历程。
  第二,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见。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倡导推动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将对生产力的理解从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深化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不仅彰显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也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和追求。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挑战提供了明确指引。
  第三,拓展了有关跨越式发展的理解。马克思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社会可以通过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明确要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通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非依赖舶来、照搬照抄、受制于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认识。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历程、方式、路径等进行了创新阐释和演绎升华,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新质生产力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相关重要范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我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本规律、核心目标、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相关重要范畴存在紧密联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锚定这个总目标,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大逻辑、大前提,也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宏伟目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起到了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先进的生产力质态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推动力量。
  (二)与“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关系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能不能发展好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可以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引领,明确发展方向;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营造有利环境;通过高效的资源调配,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通过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提供方法路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优化治理方式,提供新的治理手段,进而有效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有限治理资源与大规模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发展新质生产力当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换言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价值取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期待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回答了如何通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
  (四)与“新发展阶段”的关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一方面,新发展阶段立足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具体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生产力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乘势而上抢抓发展机遇,在稳中求进中破解发展难题,进而为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提供动力源泉。
  (五)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一方面,完整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不适当行为要坚决纠正,不正确做法要彻底摒弃。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新发展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遵循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大逻辑。
  (六)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一方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如何统筹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质”的跃升是新发展格局得以构建形成的坚实基础。从畅通国内循环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发展韧性;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高水平开放,以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七)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创造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目前,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逐步成形,并展现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又将指导高质量发展继续蓬勃向前。
  (八)与“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关系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等,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与这些“重要抓手”也存在紧密联系。例如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一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可以有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把握好全国一盘棋和因地制宜的关系,各地区找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位置,按照梯次链式合理分工、优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协调性、平衡性。再如就统筹发展和安全而言,一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够保护、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国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有效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面对日渐突出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发展以高技术、高性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有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有助于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科技含量,提升风险防范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通过新兴技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如何通过战略举措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问题。这一重要范畴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相关重要范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丰富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框架,构建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科学体系。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副研究员 刘凡熙,原文发表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附件:

排行榜